
團膳學苑
2020-05-29




2019年,整個零售和餐飲行業還在轟轟烈烈地討論“新消費”、“新餐飲”和“新升級”。然而,疫情出現,讓所有的預測都戛然而止,即使在復工復產后,所謂的“報復性消費”也沒有出現,并且,一場“消費降級”正悄然而至。
餐飲行業大環境如此,團餐能否獨善其身?
1、“報復性”省錢消費
在疫情期間,總有許多愛吃愛玩的年輕人在網絡上發聲,說等疫情過去了一定要出去狠狠的消費,大吃大喝,火鍋/奶茶/燒烤... 把隔離在家期間少吃的全都補回來,把沒有花出去的錢加倍花掉。
然而復工后,報復性消費出現了嗎?恐怕沒有!取而代之的是“消費降級”!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存款增加了6.47萬億元,同比多了4000億元。有的人覺得,是疫情讓人們“有錢花不出去”。但在經濟學家看來,這種反常主要源于對未來信心不足的保險措施。
有家資深財經媒體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對象是90后。在問題“疫情好轉后,您的消費趨勢是更保守還是更放松”中,有46%以上的人承認自己會更謹慎,更節儉;只有3.23%的人會更放松的買買買。原來大手大腳的年輕人不愿花錢了。
市場還存在有餐飲品牌紛紛倒下,有瑞幸這種閃電派,也有探魚這種網紅店;大牌調頭,放下身段做“小吃小喝”。海底撈先是出客單價19元的面館,以“極致性價比”切入快餐品類;隨后低調下沉,據說戰略重心要放在四五線和大學生市場;
更有方便面和榨菜的銷量和股票上漲,從餐飲業態變遷來看,小吃、粉面等快餐店增多,有鍋氣的飯館酒樓減少;從菜品變遷來看,從現做現吃的小炒降級預包裝飯盒。社區菜站火爆,都在印證著“消費降級”的到來。

2、性價比越發重要
消費降級的深層因素,實際上是消費訴求的降級和遷移。疫情,讓原本標榜身份地位的高端象征性消費、時尚性消費降級為日常消費,同時,日常生活消費平價+品質化成了主流的訴求。
所以,當餐飲行業處在下滑態勢時,團餐就會成為最被看好的餐飲業態,原因就在于:團餐的高性價比是餐飲行業最寬闊的一條賽道。“性價比”要產生吸引力,首先在于消費者能否清晰的比較不同產品之間的屬性,從而讓消費者可以更明顯感受的到其帶來的實際價值。
比如疫情期間還在迅速發展的喜家德水餃,就以“中上的價值、中低的價格”作為品牌核心,在保持穩定客單價的同時,以更高的品質帶來高復購。快餐模式需要進一步減少履約成本和獲客成本,并在復購人群上領先于其它商業模式。
3、價格敏感時,要多往剛需轉
作為對價格非常敏感的團餐來說,消費降級會不會帶來持續影響?影響肯定會有,但是恰恰是機會點。
如上面所說,團餐也要思考,如何在做好控制成本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服務。
疫情期間,大眾對于廉價餐飲的需求愈發強烈。“單拿外賣來看,業界還沒辦法提供15元以下的套餐,遠遠沒有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這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供給和人們的需求還遠遠沒有達成一致。”
所以,這也許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剛需、品質、性價比高的餐飲會比較受歡迎。基于“消費降級”的判斷,團餐的恢復也會從剛需品類、低客單價、下沉定位開始。
放到團餐場景中,快餐、小吃品類等適合堂食,外帶、走食等多種形式的檔口,復業后將備受青睞;食堂菜單會縮短,貴的菜品可能賣的少了,而經濟實惠的菜品增多。
當然,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做好服務也是加分項。可以放棄大而全,做好服務的精細化和標準化,來提高體驗感。而且,未來下沉定位的餐飲業態也有較大機會。

橫向觀察社餐,比如海底撈開出首家快餐店十八汆,以極致性價比殺入市場,喜茶推出了8~16元定位的喜小茶品牌,就是提前卡位的一個信號。
可以說,團餐所擁有的高性價比優勢,將更有利于在未來餐飲行業中大顯身手,擁有更多的機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