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膳學苑
2020-07-17




餐飲業整體盈利下行
7月6日及7月7日深夜,國內火鍋餐飲連鎖龍頭海底撈連發兩條公告,受新冠疫情影響,預計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20%至93.56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凈利潤由2019年同期盈利9.12億元轉為凈虧損9-10億元。
無獨有偶,7月7日晚,主打西北菜及旗下擁有網紅酸菜魚品牌“太二”的九毛九發布盈警,預計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約23%至9.53億元,凈利潤由2019年同期盈利1.09億元轉為虧損,虧損金額尚未公布。
依此估算,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收入約是九毛九的近9.82倍,此與2019年差距的9.88倍近似。

海底撈這則盈警公告并沒有表面看起這么簡單。公告中披露,即使在疫情期間,公司仍然積極開設新門店,持續擴張門店網絡。
財華社保守估算,海底撈2020上半年凈開門店數量為100家,全年預計凈開232家,完成1,000家門店目標計劃。那么截止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門店數量將達到868家,此較2019年中期末的593家約增長了46%。
所以,海底撈這則盈警公告中透露出的完整訊息應該是:受新冠疫情影響,預計海底撈在2020年中期門店數量同比增長約46%的情況下,總收入較上年同期依然下降了20%,這暗示著同店銷售額的巨大滑坡。
同時公司凈利潤由2019年上半年的盈利9.12億元轉為虧損9-10億元。令人好奇的是,為何海底撈在疫情對餐飲行業的巨大沖擊中,仍然堅持逆勢高速擴張?
宏觀環境
餐飲行業收入驟降,面臨關店潮
理性的來看,新冠疫情直接沖擊國內餐飲行業,同時經濟環境及就業市場受到影響,這也將間接影響餐飲行業。感性的講,疫情之后,復工人群觀察身邊的餐飲店面,有一些餐飲店面關了,有部分更換了招牌,還有一些趁著疫情期間正在裝修升級。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疫情之前,全國餐飲行業收入規模常年保持增長態勢,2014-2019年由27,860億元增長至46,712億元,復合年化增長率為10.9%。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餐飲行業收入同比驟減44.3%至6,026億元。另據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新冠疫情下3月中國餐飲業生存現狀報告》指出,36.28%的餐飲企業關閉部分或所有門店,59.8%的餐飲企業表示維持門店數量,僅有3.92%的餐飲企業表示實現逆勢擴張。
逆周期擴張
往往是行業龍頭的“特權”
放眼海內,海底撈是中國最叫得響的連鎖火鍋品牌,也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海底撈在行業中究竟有多重的“份量”呢?
財華社將海底撈與另兩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知名國內連鎖餐飲企業九毛九、呷哺呷哺做比較:
海底撈收入≈3.05*(九毛九收入+呷哺呷哺收入)
海底撈歸母凈利潤≈5.18*(九毛九歸母凈利潤+呷哺呷哺歸母凈利潤)
于2020年7月8日收盤,海底撈市值≈6.96*(九毛九市值+呷哺呷哺市值)

不僅僅是規模及利潤水平,在運營效率上,海底撈仍然處于業內頭部位置。2019年,這幾家國內頭部餐飲連鎖企業的客單價均有所上升,按絕對值來看,海底撈以105.2元大幅領先。
在幾項關鍵餐飲行業運營指標上,海底撈均排名首位。所以無論是從規模、盈利還是營運指標上,海底撈均為妥妥的行業龍頭。

疫情之中,三家公司的擴張態度也發生著分化。海底撈維持早先定下的高速擴張計劃。九毛九方面表示將重新考察各餐廳的經營業績并調整未來餐廳擴張計劃。呷哺呷哺方面表示謹慎控制成本的情況下,借助當前經營環境開設優質店鋪。
海底撈依托強大品牌優勢可以選擇租金相對優惠地段。疫情給了海底撈店面擴張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同時也可以享受到減租及免租優惠。
相較于擴張態度謹慎的九毛九及呷哺呷哺,海底撈依托規模、盈利及經營效率的綜合領先優勢,有勇氣也實力在門店擴張上采取了更強的進取心。
實際上,香港連鎖餐飲龍頭大家樂集團在疫情中也采用了逆周期擴張的策略。該公司在疫情逆境中通過活動降低餐品價格主動吸引消費者,這雖然犧牲了部分盈利,但是帶來了市場份額的些許增長。
海底撈與大家樂的逆周期擴張略有所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市場環境決定。大家樂經營地主要在香港市場,當地受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影響,餐飲行業受到更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地區以存量市場為主。
而海底撈所處的中國大陸餐飲市場如前文所述,除了今年受疫情影響表現頹勢,近五年市場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9%。中國餐飲市場長期來看仍然是高潛力的增量市場,所以海底撈瞄準疫后市場,利用行業龍頭優勢提前逆勢擴張店面。
若中國市場從疫情中恢復,海底撈將受益于逆勢擴張,其業績水平將快速回升,同時市場份額的領先優勢將進一步擴大。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如果疫情復蘇時間超預期,海底撈也將為大膽的進取策略付出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