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策咨詢
2020-08-05




從門外到門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是我們事業最好的起點。作為餐飲創業者的你,要學著從真正的消費者轉變為為消費者服務的生意人,今天育策君分享消費者第四個思考的問題:怎么吃,它決定了就餐方式。

昨天講的是“去哪吃,考驗品牌吸引,決定品牌排序”話題,今天育策君交流消費者第四個思考的問題,即怎么吃,決定了就餐的形式。
我們常講,生活需要儀式感。小米寫過一本書叫《參與感》,我也說一句,就餐也需要形式感,這個形式感就是顧客對就餐場景化的一種勾勒、想象、預期。比如,如果一旦決定了自己做飯,那他的腦海中就會出現家里的冰箱是否還有新鮮的蔬菜,如果自己吃,洗、擇、做、刷,費上半天勁值不值得。當然如果是自己剛好學了一個煲湯的技術,想趁此機會演練一番,就會勾勒出自己在家,聽著輕音樂,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同樣的都是自己做飯,但由于對形式內涵的不同注入與期待,結果也會截然不同。如果今天是約了個女孩子,那考慮怎么吃,吃什么不是最主要的,而是在什么環境下吃才能吃出意境,吃出好心情。

案例分享
你終于約出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孩看電影,這是你們第一次看電影,此前你已經翻了她朋友圈無數次。叫了個滴滴快車,你匆匆忙忙趕到電影院。
你很清楚,取票處的[爆米花和可樂]只屬于不走心的弱者,你想給她一點不一樣的,買兩杯茶吧。
這時,你面前出現一家喜茶,和一家臺灣珍珠奶茶。看看排的隊不是很長,于是你不假思索地排了兩杯喜茶。嗯,滿滿的誠意感,你拎著喜茶去找那個女孩子,臉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好了,這里暫停一下。
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么寧可排隊買喜茶,也不去買臺灣珍珠奶茶?
現在想想這個問題,倒計時開始
3
2
1
0
好,大概是覺得丟臉吧。

如果你給一個漂亮的女孩,遞一杯顏值普通,名字更普通的奶茶,你一定會在心里對自己奮力呼喊:“哥們,你好low?。 蹦銜床黄疬@樣的自己。
但是反過來,如果在見到女孩的那一刻,你手里拿著的是兩杯喜芝士青霧,半糖去冰,濃濃的芝士,淡淡的海苔。你上前遞上一杯,看著女孩臉上微微幸福的表情,你會覺得自己是個機智的人生贏家。
看懂上面這個故事,你也就看懂了消費者心理的一大半了。在消費過程中,用戶對于品牌的心態可以簡化概括為:[我不在乎你有多好,我只在乎你可以讓我變得有多好]。

上面的這個小故事里,【喜茶】兩個字,給那個男孩子[賦能]了,讓那個男孩子變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產品]給[人][賦能],是在疫情之后,少花錢高品質,消費極致性價比的內在驅動力。
這個案例很好的詮釋了我今天的主題,怎么吃實際上是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一種外在體現,也真實的反映出了消費者的心理狀態與擇品標準,他把自己歸為哪一類他就選擇哪一類方式。而對于餐飲人而言,首先要界定的就是你為誰服務,這類人共同的需求是什么,你能否塑造出那樣的體驗感去超越他們對你產品的期待,如果能,那你就贏了。

結 語
關于這一點,育策君觀察過不少做的相當好的品牌,還有一些生意火的門店,你仔細去分析,背后都是用心的設計。在就餐形式上讓你感覺很舒服,就是他想要的,很對位。每一種商業模式都是讓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下有相關體驗的嘗試滿足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在以后的案例分享中會涉獵到。
(作者:李佩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