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膳學苑
2020-10-30




文章來源:中國食品報

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餐飲收入4.7萬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團餐市場規模達1.28萬億元,占餐飲行業約29.98%的市場份額。2020年,我國餐飲行業遭受疫情沖擊,但團餐產業穩中向好,預計今年市場規模將接近1.7萬億元,市場份額將達35.65%,再創新高。

疫情期間,團餐發揮重要作用。當社會餐飲在想方設法“存活”時,萬億體量的團餐卻在“悶聲發大財”。這塊“大蛋糕”,自然引來搶食者,社會餐飲即是其一。問題是社會餐飲跨界團餐容易嗎?應該注意什么?
團餐太吃香 引來大批跨界者搶食
團餐,顧名思義就是團體用餐。它出現在大眾視野,是以一種群體集中膳食管理的新餐飲模式。
報告顯示,2019年團餐市場規模達1.28萬億元,占餐飲行業約29.98%的市場份額。2020年,我國餐飲行業遭受疫情沖擊,但團餐產業穩中向好,預計今年市場規模將接近1.7萬億元,市場份額將達35.65%,再創新高。

其實,社會餐飲跨界團餐,并不是今年才有的事情。比如,早在幾年前,全聚德、俏江南、凈雅等餐企就進軍團餐市場。
今年受疫情影響以及社會需求加劇,很多大型餐企為了改善經營頹勢,紛紛把目光瞄向了團餐這個以往較為封閉的渠道。此外,外賣平臺、食品企業、快遞巨頭、房地產企業等也來“湊熱鬧”,加入團餐賽道的選手越來越多。
老鄉雞、眉州東坡、嘉和一品等知名餐飲品牌推出企業團餐業務;
美團點評、阿里本地生活等外賣平臺與政府、協會機構協同,也推出企業團餐外賣服務;
思念食品聯手德保進軍學生餐;
德克士、海底撈、順豐也紛紛加入……
當然,各個選手入局團餐的姿態也有所不同。全聚德涉足團餐市場,是與美頓公司合資成立北京全聚德美頓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俏江南則新增外賣外燴及團膳業務,主要發力電子商務,通過砍掉一些價位偏高的菜品,更加大眾化。

因疫情影響,社會餐飲受到巨大沖擊,尋找自救之道成為生存不二法則。作為中式快餐品類的佼佼者,老鄉雞在疫情初期就選擇切入團餐業務來自救。而海底撈的外賣團餐,將其特色服務融入其中,提供定制化服務,顧客可以根據需求下單,比如定制場地、定制餐品擺放形式以及定制撈面師、美甲、音樂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服務。
資本也來關注團餐市場。國內團餐服務商荷特寶(Hotspot)獲得由安持資本領投以及企源科技、中國智能等跟投的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2020年5月7日又獲襄禾資本B輪融資。
在業內人士看來,團餐是個沒有邊界的大市場,是餐飲業真正的藍海。如今,隨著這些大牌企業的加入,這個藍海市場已經泛紅。
“水土不服”?社餐出局團餐市場
社會餐飲來團餐領域開疆拓土,想做好并不容易。
接觸團餐從業人員時,經常聽到這樣的感慨:“成功的社會餐企,未必能成為成功的團餐企業。”這并不是在否認社餐企業的能力,而是團餐并非有一定的經營能力就能做好,它考驗的是企業對多種餐飲業態的整合能力。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企業復工復產以來,我們能看到很多初次進入團餐的企業或者品牌已經放棄團餐業務,回歸本態。

比如,試圖踏入團餐領域的中餐品牌“望湘園”,意識到外賣和團餐并不是品牌強項后,便立即回歸堂食,把焦點放在客戶體驗上。
無獨有偶,巡湘記在疫情初期,也想靠外賣和團餐賺一筆。為擴展企業團餐業務,巡湘記獨立團隊,設計精美的團餐菜單,為菜品拍攝精美照片,打造全新包裝,調整服務模式。但只“戰斗”了幾個月,創始人歐陽俊平就發現團餐業務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外賣和團餐不是他們的強項,傳統中餐還是要以堂食為主,也選擇回歸堂食。
行業發展過程中,入局、出局是常態。特別是團餐、社餐分屬于不同的業態。
“很多餐企在這些方面并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抱著‘我有資金,我有人脈,怎么可能會不成功’的心理,貿然入局。”一位業內資深專家這樣解釋。
今年,鄭州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多家央廚企業,很多既沒有任何經驗,又缺少理論指導,導致進退兩難。
社餐轉型團餐,注意避開這些雷區
就整個餐飲行業來看,已經到了快餐團餐化,社餐進團餐常態化,融合趨勢明顯。但是社餐轉型團餐,依舊困難重重。

這并不是說社餐企業不具有安全意識,而是由于就餐人群較為分散,在食品安全管控方面可能會略低于團餐領域。
關鍵是,團餐要面對供應鏈、配送問題。由于餐量大、品類多,團餐食材供應鏈必須具備及時性和食材豐富性,并在菜品新鮮的前提下保證量足。這些考驗的是餐企、供應鏈、物流方的協作。
配送上,前期還要做好準備工作,無論是冷鏈配送還是熱鏈配送,都要置辦自取柜、包裝、配送箱等,這需要餐企具備資金實力。因此,社餐在轉型前,需要對自身實力有一個明確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