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商網
2025-10-21




當回轉壽司賽道持續升溫,壽司郎、濱壽司等品牌加速跑馬圈地,本土品牌也紛紛以平價、本土化打法搶占市場時,餐飲巨頭海底撈終于出手了。
近期,海底撈在杭州金沙天街悄然開出首家壽司子品牌「如鮨壽司」,帶著200款SKU、五檔平價定價、日式場景設計,正式切入這一高增長賽道。
作為以火鍋為核心標簽的餐飲集團,海底撈為何選擇此時入局壽司?「如鮨壽司」在產品、價格、場景上有哪些差異化打法?面對“前有國際品牌壁壘,后有本土品牌擠壓”的紅海競爭,以及自身“火鍋烙印”“供應鏈適配”等挑戰,這次跨界能否復制火鍋的成功?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家店有何不同?
產品方面,主打“現烤現做”,產品SKU多達200款。從菜單上看,其產品覆蓋壽司、刺身、面食、甜品、飲品多個品類。
其中壽司種類最多,有手握醋飯搭配魚生或熟料的握壽司、呈圓錐形的手卷壽司、頂部擺放食材的軍艦卷、表面經炙烤或醬汁調味以增香的炙燒/醬燒類壽司等。
價格方面,分為五檔價位,人均消費88元上下。其產品價格可細分為8.8元、9.9元、15.9元、19.9元、28元五個檔位。
其中8.8元基礎檔包含玉子燒、鹽醋漬鯖魚厚切等11款基礎壽司;
9.9元主力檔涵蓋多數產品,如紫蘇墨魚、大蝦天婦羅、金槍魚卷、甜蝦軍艦等;15.9元、19.9元檔則以特色菜品為主。
為了凸顯性價比,抖音平臺還提供40多元的單人套餐,包含10款菜品和免費抹茶冰飲,同時還有69代100的優惠券,進一步降低人均消費,整體消費下來,人均大概在88元上下。
場景方面,以暖色系為主,搭配日式圖案,頗具日式風情。和許多日料壽司店相似,整體色系以米色和木色等暖色系為主,突出溫馨自然的用餐環境。
為體現日式風情,墻面裝飾采用云紋、波浪等傳統日式圖案,店內還適當點綴燈籠、綠植等日式元素。
為兼顧一人和兩人用餐,店內除了常規的4-6人桌外,還配備了“一人友好型”座位和雙人卡座,且卡座間均采用格擋式設計,讓用餐環境更私密。
為了方便點餐,每個桌位均配有大屏電子菜單,食客下單后,菜品會由傳送帶傳至桌位,據說15分鐘之內基本能上齊。
值得注意的是,點餐過程還兼具趣味性,店內設置了游戲環節,顧客可憑游戲幣參與游戲,獎品包含娃娃、鑰匙扣、福袋、趣味貼紙等。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海底撈看中了近期的“壽司熱”。從今年開始,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沉寂多年的回轉壽司開始復蘇,不少相關品類加速擴張。
比如壽司郎,在國內深耕多年,在華南密集開店后,今年又在華北、華東等地密集布局,目前已擁有60多家門店,且幾乎每家門店都掀起排隊熱潮,像北京某店即便在下午四點,排隊號也能排到1600多號。
還有壽司郎的老對手濱壽司,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如今也加快了擴張速度。2023年時它還僅有30多家門店,到今年已增長至100多家。
除了外來壽司品牌加速擴充,國內一些本土品牌也相繼嶄露頭角。例如,“N多壽司”以“小店外帶+外賣”模式,搭配20-30元的親民客單價,已開出約2000家門店;“鮮目錄”則以“更適合國人的熟制壽司”為定位,門店規模突破千家。此外,在川渝地區起家的“昊·來了壽司”,憑借口碑效應開始跨區域發展,門店數量已達百家。
這些走紅的壽司品牌,普遍具有以下共同點:
價格方面,價格下探,拓寬客群。例如壽司郎采用不同顏色餐盤對產品定價,劃分出10元、15元、20元、29元四種價格帶。其中10元單品超過80款,15元單品30款,20元單品僅9款。
壽司郎的老對手濱壽司也“開竅”了,力推大蝦、火炙檸檬薄鹽大蝦、飛魚籽大蝦等8元系列壽司,將人均消費控制在60-70元上下。
更“狠”的是N多壽司,直接將人均價格壓縮到20-30元,把原本偏貴價的壽司做成了壽司快餐,穩穩拿捏了下沉市場。
產品方面,選擇豐富的同時,也開始融入本土風味。比如壽司郎單看菜單就有200個SKU,其中素食單品有80多款,不少產品還搭配了少量老抽、芥末粉、香油、花椒粉等中式調料。
而昊·來了壽司為了俘獲四川食客,更是將壽司與川味結合,推出了黑椒腦花壽司、酥皮腦花壽司等川版壽司,一舉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爆款。
服務方面,不少門店朝著“迪士尼化”方向打造。比如部分壽司店在點餐環節設計了一系列游戲互動,大屏點餐系統支持圖片點餐,還自帶“進度條”,顧客每下單60元菜品,就能參與盲盒抽獎,兌換門店的卡通手辦。
供應鏈方面,普遍采用“本土食材+全球冷鏈”模式,有效降低成本并保障穩定供應(如使用俄羅斯雪蟹腿、大連海膽、福建真鯛等)。這驗證了本土供應鏈的可行性,為規模化擴張奠定了基礎。
理解了上述“壽司熱”的背景后,再看海底撈的決策,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第一,抓住市場缺口。當一個品類處于高速增長期并成為消費潮流時,任何有實力的餐飲集團都不會坐視不理。海底撈入局,是直接切入一個已被驗證、正在擴張的市場,而非冒險開拓全新的未知領域。
第二,精準的品牌與模式定位。海底撈并未在火鍋店內強行加入壽司,而是推出獨立子品牌“如鮨壽司”精準抓住了“壽司熱”中最具潛力的大眾化、便捷化細分市場。
第三,實現戰略互補。“壽司熱”所代表的健康、輕食、單人餐特性,恰好與海底撈本身熱鬧、重口味、群體餐的特性形成完美互補。這與火鍋強烈的“群體聚餐”屬性形成鮮明對比。海底撈通過壽司品類,能切入此前未能有效覆蓋的“輕社交”和“一人食”市場,進一步拓寬消費場景。
第四,借助成熟供應鏈降低門檻。“壽司熱”催生的成熟供應鏈,與海底撈旗下強大的蜀海供應鏈體系高度契合。海底撈可以憑借其成熟的供應鏈與門店運營經驗,快速遷移并放大新賽道的運營效率,建立起后發優勢。
因此,當前這輪“壽司熱”為海底撈提供了一個現成的、高增長的、且與自身主業形成戰略互補的黃金賽道。海底撈的入局,是一次憑借其強大的品牌、供應鏈與資本實力,對明確市場趨勢進行的高效、戰略性搶占。
入局壽司看似是順勢而為,但海底撈也面臨著從內部能力到外部競爭的多重困境與挑戰。
首先,品牌認知的“火鍋烙印”過強。在消費者心智中,“海底撈”與“火鍋”已形成強綁定。這種強大的品牌烙印是一把雙刃劍,它讓新品牌“如鮨壽司”難以建立獨立、專業的“壽司品牌”認知。消費者可能會疑惑:“一個做火鍋的,能做好壽司嗎?”
其次,運營邏輯與核心能力的差異。壽司和火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餐飲業態,其運營邏輯和所需的核心能力存在巨大差異。
(1)產品工藝不同。火鍋的核心在于鍋底和食材的新鮮度,而壽司的核心在于“米飯、魚生、手藝”三位一體的精致平衡,對壽司師傅的技能、對食材(尤其是生食級別海鮮)的極致鮮度管理要求極高。
(2)供應鏈側重點不同。海底撈的蜀海供應鏈在牛羊肉、火鍋菜品上有絕對優勢,但壽司所需的高品質、小批量、多頻次配送的生食海鮮供應鏈,是其需要重新補強甚至重建的環節。
最后,海底撈作為后來者,面臨“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局面。如前所述,壽司賽道已是紅海。壽司郎、濱壽司等國際品牌已建立起強大的品牌認知和穩定的消費群體;N多壽司等本土品牌則用更靈活、更低成本的模式占據了大眾市場。海底撈需要從這些已經站穩腳跟的品牌口中搶奪市場份額,這意味著更高的獲客成本和更艱難的選址競爭。
總而言之,海底撈開出「如鮨壽司」,是一次對高增長賽道的精準卡位,更是其憑借強大供應鏈與運營實力進行的戰略性試探。
面對這片早已“紅海”的市場,海底撈手握“火鍋牌”打出的這張新牌,意圖十分明確:不僅要抓住眼前的“壽司熱”,更要切入“一人食”與“輕社交”的廣闊市場,與火鍋主業形成完美互補。
然而,橫亙在前的挑戰也同樣清晰:從消費者心中根深蒂固的“火鍋烙印”,到壽司獨特的運營邏輯和供應鏈壁壘,再到虎狼環伺的成熟對手……海底撈的這場跨界遠征,注定不會輕松。
這家火鍋巨頭能否在壽司賽道復制其服務神話,成功“拿捏”新一代消費者?市場正拭目以待。
(作者:周半仙 吳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