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鍋餐見
2025-10-31




前段時間,山西祁縣一烤串爺爺因撞臉袁隆平而走紅,三天內登上抖音熱榜第一。
起因是一名博主因工作碰壁,身上只剩1塊錢,問其能否買個烤串,結果烤串爺爺直接說“吃吧吃吧,能吃幾個吃幾個”,說著把5串剛烤好的面筋塞進年輕人手里,還說要給他拿肉的給他吃。這條短視頻播放量3天破百萬,直沖榜首。
評論區有人說,正因為長得像袁老,才見不得人挨餓。
時間往前去,河南鄭州一小吃店,因12元的“炒八摻”爆火,滿滿登登一大碗,便宜實惠,后來因為打卡人太多,老板太累,關門歇了幾天,拒絕了潑天流量。
同是在鄭州,一家“小吃店胖東來”爆火全網,這家13平米的店鋪,干凈整潔,墻上還貼著用料表和食材熱量表,包括進價和供應商名字及聯系方式。
事情往前倒,國慶節最火的要數景德鎮雞排主理人“雞排哥”,因幽默且充滿哲思的對話而走紅,景德鎮成了國慶假期最大的贏家。
9月份時,河南濟源的“炒粉哥”爆火,起因是,一名博主希望炒粉哥能夠上門為剛剛因車禍出院的好友做一碗炒粉,炒粉哥放棄夜市的寶貴客流,騎上電動車帶著孩子,上門完成訂單,爆火后,炒粉哥說“希望大家記住的,是小店的味道,流量是曇花一現,這錢我掙不來”。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諸如云南咖啡主理人、長沙辣鹵夫妻、肥娟小吃、南京咖啡阿姨、鵝腿阿姨、糖水爺爺等等。
這兩年火了不少小吃攤、小吃店,尤其是今年,甚至觸發“地攤”的關鍵詞就會有關注,像地攤串串、地攤烤肉、地攤火鍋、五星級酒店擺地攤之類。
為什么這些會火?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用戶的消費心理來分析,這涉及兩個層面。
一是性價比優先原則。當下的消費選擇,受全球經濟波動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影響,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顯著提升。
美團數據顯示,2025 年三季度餐飲客單價較去年下降 12%,新開門店人均價跌幅達 18%,然而,街頭小吃客單價普遍穩定在15元以內,而且隨著大牌擺地攤,無形中拉高了小吃攤的整體水準,產生了“效用剩余”,比如你想吃炒粉,心理預期是15元,結果只花了8元,多出了的7元產生的心理滿足感,就是效用剩余。
這也就使得大眾更愿意關注小吃攤、小吃店——能夠獲得心理滿足感。
二是社交貨幣的低成本獲取。小吃攤提供了一種 “低成本社交場景”。消費者通過分享地攤小吃、打卡網紅攤位,能以較低經濟成本獲得社交資本。
這種類似“口紅效應”的消費,在經濟下行期尤為突出,就像蜜雪冰城憑借1元冰杯等產品,凈利潤同比增長超 40%,星巴克中國則只能等著賣股份。
另外,固定攤主與常客之間形成的"熟人經濟"關系,也能產生類似"社區貨幣"的積累。
當然,撇開這兩個因素,還有就是小吃攤、小吃店的“煙火氣”,消費者對“煙火氣”的追求,本質上是對工業化、標準化服務的反叛。
小吃攤通過現場制作、個性化互動(如雞排哥記住顧客口味)創造獨特體驗,滿足了人們對真實感和人情味的需求,這種體驗溢價使部分攤位突破價格競爭,形成差異化優勢。
有心理學家認為,街頭烹飪過程中,產生的五感刺激,能激活大腦獎賞回路,促使多巴胺分泌增加30%,這種沉浸式體驗是標準化餐廳無法提供的。
行為經濟學中有個"體驗效用"理論,講的是,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因感官享受和情感互動產生的額外快樂,甚至比商品本身更容易讓人上頭。
這就好比,雞排哥做的雞排肯定不是天下第一,但你在與之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強體驗,是別的雞排攤位給不了的。
綜合來看,要想借鑒,還應從效用剩余、低成本社交貨幣、煙火氣這幾個方面著手。
當價格敏感者越來越多時,他們心中的“性價比”,極有可能是“價性比”,即是,將價格放在第一位,而默認產品性能與心理預期相同,說白了,在他們眼中,同品類產品相差無幾,不同的只是價錢。
一旦這個心理形成,是件很麻煩的事,原因有二,一是商家搞不清楚顧客心中默認的“性能”標準是什么,二是,商家要從“競爭溢價”向“成本優先”轉變,如果沒有供應鏈托底,很難達到顧客心中的“價”(價性比的價),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常客突然之間就不來了,或許你的理解是“喜新厭舊,去了新開的店”,而真相則可能是顧客認為你的產品不值這個“價”。
你一盤200克毛肚買28元,顧客可能覺得是正常物價,而別人一盤200克的毛肚卻賣18元,除了涮火鍋,顧客還額外獲得了10元的“效用剩余”,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當下小份菜、自助模型火爆的原因。
如何讓顧客獲得更多的效用剩余?方法有二,一是送產品,諸如芳竹園火鍋免費鍋底、小吃和小料,熊喵來了鴨血豆腐無限及甜品隨便吃,員和記的麒麟西瓜一年四季供且無限暢吃,當然,玩得最花的要數海底撈,不僅蘸料涼菜免費拿,還有免費的美甲洗發擦皮鞋,還有劉一手火鍋會在結賬時,送一些小禮物,對商家來說可能是起到“喚醒顧客”的作用,而顧客看來,這些則是“計劃外獲得”,內心自然會有額外的開心感受。這些所謂的“免費”,本質上是讓顧客體驗更強,可產生更多的效用剩余。
二是拼產品,將產品打磨到方圓三公里無敵手,即便是與同行同樣的價格,顧客也覺得值,但這對供應鏈要求很高。
再如“低成本社交貨幣”的打造上,過去,商家會通過場景的不同來為顧客提供打卡的內容,而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重裝修的回本周期很長,更多創業者愿意選擇輕模型的店面,如果場景不能打造低成本的社交貨幣,該如何做?
回過頭再看前文提到的爆火的小吃攤,我們不難發現,顧客的消費行為正從“功能滿足”向“意義生產”的轉變,其核心不在于價格高低,而在于能否通過情感共鳴、互動設計和圈層認同,將普通消費轉化為社交資本。
這就要求餐飲店也應從“重量砸場”向“輕量走心”轉變,說白了,你要主動提供內容給消費者。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海底撈的“暗號”、小龍坎的“冰球”、季季紅的熬夜套餐、慫火鍋的熱舞、巴奴的周三薅羊毛等等,還有一些純靠產品出圈的做法,諸如櫻花魷魚、一口整只青蝦滑、“蒼耳”黃瓜、霸王牛肉、榴蓮山竹冰之類。
煙火氣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此也不再贅述,手工菜也好,現蒸現炸現炒現搓也好,氛圍肯定是要搞起來,一些手工菜雖是表演,但散發出的煙火味,可太值錢了。
小吃攤、小吃店的爆火,背后藏著諸多的經濟成因、市場成因和心理成因,當刷到爆款短視頻時,多問幾個為什么,說不定營業額就會有所增長。
(作者:張冬)